【病种知识】
一、耳石症,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(英文缩写BPPV):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,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,可为原发性,也可为继发性。
二、发病机制:
1、嵴帽结石:椭圆囊的退变碎片粘附到后半规管的壶腹嵴,使其对重力敏感,该理论即嵴顶结石症。
嵴顶结石症的特点:
(1)患者处于激发体位眩晕立即出现;
(2)眼震与眩晕的潜伏期相同;
(3)激发体位不改变,症状就持续存在。这种类型的BPPV少见。
2、半规管结石:退变的碎片在半规管内淋巴中自由浮动,证据是可在术中显微镜下暴露膜迷路后发现有自由浮动的耳石碎片。头部处于激发体位时,耳石在半规管中处于悬垂位。
管结石症的特点:
(1)患者处于激发头位后眩晕的出现有1-40s的潜伏期;
(2)眼震与眩晕的潜伏期相同;
(3)眩晕与眼震的强度波动,先重后轻,时程不超过60s。
管结石是BPPV最常见的类型。
三、症状:
1、最常的前庭疾病,特点是头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的短暂的眩晕。
2、最多见的主诉是躺下,床上翻身,屈身或仰视时出现眩晕。
四,临床类型:
1、后半规管BPPV
2、水平半规管BPPV
3、上半规管BPPV
4、混合型BPPV
【病史采集】
眩晕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最主要信息来自详细的病史询问。
一、是头晕还是眩晕?
1、旋转性(天旋地转):前庭病变;
2、视物摇晃:前庭病变;
3、视物黑朦,头昏沉感:中枢病变;
4、行路不稳,踏空感(又称平衡障碍):中枢和或前庭病变
二、病史调查 主要内容:
1、眩晕现病史。发作次数频率、诱因(体位、精神压力、情绪等)、持续时间、缓解因素等;
2、与眩晕相伴的其它症状和体征:听力下降,耳鸣、耳涨满感等;有无黑朦、肢体麻木、眼前闪光、有无畏光、恐声;
3、既往史及既往的诊治史。用药(耳毒性药物)情况、手术(耳科手术)情况等。
【检查】
一、听力学检查
伴有耳科症状(听力下降,耳鸣、耳涨满感等):纯音测听,声导抗
二、前庭功能的检查
自发性眼震、孙roll test 300秒水平半规管变位试验、孙左.右后半规管诱发试验300秒。初步判断眩晕特点和半规管的侧别。
三、前庭功能检查
眩晕患者必做。包括眼震图仪检查。通过变位试验可以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(BPPV);视动检查、扫视检查、平稳跟踪试验异常则考虑中枢性眩晕;姿势描记检查可以判断患者代偿状态。
四、影像学检查
由于很多眩晕疾病需鉴别中枢性眩晕,以及听神经瘤,因此对于需鉴别的患者要进行“桥小脑角-内听道MRI”检查;伴有中耳炎的患者需进行颞骨CT检查。
五、耳聋基因检查
伴有耳聋的患者,包括梅尼埃病、突发性聋伴眩晕需做。
六、血清学检查
对于梅尼埃病、迟发性膜迷路积水或内淋巴积水的患者需做:病毒学全套、免疫学全套、变应原检查。
【鉴别诊断】
中枢性眩晕 | BPPV | |
潜伏期 | 无 | 2-20s |
持续时间 | 持续 | 2-40s |
方向 | 不固定 | 朝下方之 |
出现头位 | 数个 | 一个 |
疲劳性 | 无 | 有 |
性质 | 垂直或斜性 | 旋转及水平 |
【疗效评估】
1、疗效评价:短期,1周;长期,3个月
2、痊愈: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
3、有效: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,但末消失
4、无效: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无变化,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
【治疗方案】
1、BPPV复位治疗
进行耳石复位和前庭康复治疗;
2、常规用药
药物治疗:改善微循环、抗病毒、营养神经等;
3、中医治疗:中药熏蒸治疗、治疗、普通针刺、电针、穴位注射、埋针治疗、耳针治疗、放血疗法、灸法、其他推拿治疗
4、物理治疗:声信息治疗、磁疗、耳红光、耳微波、咽鼓管吹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