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
外耳道疖的诊断
时间:2020-12-10 浏览数:4565 字体:

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部毛囊、皮脂腺的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。一般因掏挖耳损伤皮肤或耳道进水,表皮软化,细菌感染引起,多为单发,少数可为多发或屡发。外耳道骨部没有毛囊,不会发生外耳道疖,故该病又称急性局限性外耳道炎。

诊断

一、现代医学

1、主要症状为剧烈耳痛,咀嚼、张口及呵欠时疼痛加剧。重者耳痛放射至同侧头部,可有听力减退。婴幼儿不能主动陈述耳痛,表现为哭闹不安,向患侧卧时加重。尚可有体温升高或腹泻。

2、检查时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疼痛加重。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,可见一个或多个半圆形隆起,触痛明显。发病4~5天后,疖肿成熟,顶部可见黄色脓点,破溃后可见稠纯脓少许。

3、鼓膜正常或轻度充血,因外耳道肿胀,鼓膜常不易窥及。可有耳前、耳后或耳下淋巴结肿大,压痛。

4、对反复屡发的病例,注意询问有无糖尿病史,必要时查血糖。

5、严重病例可引起耳后软组织肿胀,应与急性乳突炎鉴别。耳后淋巴结化脓引起的脓肿发生位置在乳突骨膜之上,要注意与耳后骨膜下脓肿鉴别。根据病史、临床表现和乳突X线摄片,不难区别。

二、中医

外耳道炎属中医“耳疮”范畴,外耳道疖属中医“耳疖”范畴。两病的病因大致相同,多由于挖耳损伤耳道,风热之邪乘机侵袭,或因污水入耳,脓耳之脓液侵渍染毒而发。苦热毒壅,兼挟湿邪,引动肝胆火热循经上乘,蒸灼耳道,壅遏经脉,逆于肌肤而致耳道漫肿赤红。

1、辨证依据:耳疮、耳疖均发于耳道上,耳疮疼痛较轻,局部呈弥漫性红肿,或有渗液。耳疖疼痛较剧,耳道上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,或有脓头。

2、临床分型

耳部灼热疼痛,张口、咀嚼或牵拉耳壳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。查见耳道局限性红肿,隆起如椒目,或弥漫性红肿,表面有黄白色分泌物。全身症候可见恶风发热,头痛,周身不适,舌质红苔白,脉浮数者为风热邪毒型。

耳部疼痛较剧,痛引腮脑,耳前或耳后舋核肿大疼痛,如肿塞耳道,可出现暂时听力减退。查见耳道局限红肿,高突如半球状,顶部可见黄色脓点,周围肌肤红赤,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;耳疮则漫肿红赤为甚,兼见黄色渗液。全身症候可有发热或寒热往来,口苦咽干,小便短黄,大便秘结,舌质红,苔黄腻,脉弦数者为肝胆湿热型。